東北新娘長久以來一直是台灣男性娶大陸新娘的熱門選擇之一;可是傳統的相親結婚娶東北新娘,往往會因為瞭解不夠深、沒有感情基礎而產生許多問題。
而我們是兩岸相親聯誼服務團隊,可以協助單身男性透過交友活動認識與交往一個大陸新娘;不過,為了以後能相處愉快,我們還是建議你能多瞭解所交往的大陸新娘基本背景;所以就來簡單說說東北朝鮮族新娘的朝鮮族簡介.....
朝鮮民族是東亞重要民族,朝鮮民族又稱韓民族,主要分佈在朝鮮半島,是朝鮮和韓國的主體民族,其他主要居住在中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及其他原屬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美國、日本等世界各地。
中國大陸境內的朝鮮族(Korean Chinese)有180多萬的朝鮮族人居住在中國東北部,特別是在吉林、黑龍江、遼寧。根據大陸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根據戶口所在地),中國朝鮮族總人口為1,923,842人。吉林省的朝鮮族人口最多,人口超過100萬,黑龍江和遼寧地區的朝鮮族人口在10~100萬。
朝鮮族通用語言為朝鮮語(中國朝鮮族使用朝鮮半島標準朝鮮語,口音略靠位於半島北方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勒泰語系。朝鮮語屬音位文字類型,有40個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寫時,把同一音節的音素迭成字塊構成方塊形文字。
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朝鮮族主要從事農業,以擅長在寒冷的北方種植水稻著稱,生產的大米潔白、油性大,營養豐富,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被稱譽為"北方水稻之鄉"。延邊地區還是中國大陸主要的烤煙產區之一。延邊黃牛是中國五大地方良種黃牛之一。長白山林區的特產人參、貂皮、鹿茸,被譽為"東北三寶"。如今大部分朝鮮族從事製造業。
朝鮮族聚居的地區,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是中國大陸主要林區之一。在長白山下,朝鮮族人民開拓了這塊富饒的疆土。朝鮮族在東北邊疆開發荒地初期,糧食缺乏,以野果、野菜充饑;住的是極簡陋的茅草屋;用的是木犁,沒有耕畜便靠人力墾拓。到1881年在延邊地區先後墾拓的土地達5300多公頃。1884年在朝鮮族專墾地區開墾的土地已達12000多公頃。長期以來,他們大多從事農業生產,部分人從事林、副業。
朝鮮民族能歌善舞,無論年節喜慶,還是家庭聚會,男女老幼伴隨著沉穩的鼓點與伽倻琴,翩躚起舞習以為常。朝鮮族歌曲旋律流暢婉轉、歡快明朗,朝鮮族稱民歌為"民謠",其旋律優美,自然流暢,富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表現力。常常是一人放歌,眾人隨合。著名的民歌《桔梗謠》、《阿裡郎》、《諾多爾江邊》等,幾乎家喻戶曉,人人會唱。
朝鮮族的文化受漢族影響較深,房屋建築與漢族多有相似之處,不過為適應民族生活習慣的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點。朝鮮族民居多為山頂式的青瓦白牆建築,除城鎮住宅有簡單的院牆外,農村通常不建院牆而和左鄰右舍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住房的平面多數為矩形,也有L形的,有的設外廊。內部佈局,主房間為居室,牛棚和儲存柴草雜物的"草房"在房屋的一端,以灶間與居室隔開。居室多少、大小可視需要,由推拉門分隔,比較靈活方便。居室內靠牆設推拉門壁櫥,供存放衣物、被褥之用,使室內顯得寬敞雅致。家人和來客進門就上炕,鞋要脫在門口,以保持室內清潔。
朝鮮族的傳統風味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面、泡菜。打糕是用蒸熟的糯米打成團、切塊、撒上豆麵並加稀蜜、白糖 製成。冷面是在蕎麥面中加澱粉、水,和勻成麵條,煮熟後用涼水冷卻,加香油、辣椒、泡菜、醬牛肉和牛肉湯等製成,吃起來清涼爽口,味道鮮美。泡菜是將大白 菜浸泡幾天,漂淨,用辣椒等作料拌好,放進大缸密封製成。醃制時間越長,味道越可口。
因為是有可能娶到朝鮮族的東北新娘,所以也來瞭解一下朝鮮族的婚俗;按照傳統習慣,近親、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內"是一種普遍習俗。朝鮮族婚俗從說媒到結婚要經過六次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幣"、"請期"和"迎請"。
姑娘和小夥的接觸傳話,需要一個"媒人"。首先,男方家要讓媒人到女方家"看善",與漢族的"相親"相似,如滿意,小夥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若也同意,男方家就往女方送"四柱"。四柱就是在一張紙上寫著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時)女方再拿姑娘的四柱與之對"穹合",所謂"穹合"就是指男女的屬相是否相順而不相克。如二人生肖相合,女方就經媒人通知男方家,說兩個人的"穹合"相對,男方可"擇日"確定舉行婚禮的日期並送彩禮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緞"、"紅緞"等。"納采"禮是新郎家向新娘家提親時送的禮物。
"問名"禮是占卜新娘將來的運氣好壞而打聽其母姓名的禮儀。"納吉"禮是新郎家向新娘家通知吉日。 "納幣"禮是新郎家給新娘有送的青緞、紅緞等財禮,"請期"禮是新郎家把選定的婚期以書面形式送到新娘家徵求意見,新娘家則根據姑娘的具體情況回復。"迎親"禮,即新娘家則根據姑娘的具體情況回復。"迎親"禮,即新郎迎接新娘,也最為隆重。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