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娘長久以來一直是台灣解決婚姻問題的選擇之一;可是傳統的相親結婚娶大陸新娘,往往會因為瞭解不夠深、沒有感情基礎而產生許多問題。
而我們是兩岸相親聯誼服務團隊,可以協助單身男性透過交友活動認識與交往一個大陸新娘;不過,為了以後能相處愉快,我們還是建議你能多瞭解大陸的風俗文化;所以,今天來介紹一下客家新娘的客家飲食文化......
客家菜亦稱東江菜,它與潮菜、粵菜並稱廣東三大菜。客家菜肴風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開的,如像客家話保留著中州古韻一樣,客家菜同樣也保留著中州傳統的生活習俗特色。
在廣東菜的三人流派中,廣州菜、潮州菜都曾經歷過秦代以後的“漢越融合”階段,而東江菜則否。這是因為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歷盡艱難險阻,多群體有組織而 遷,整村整族而徙,遷至廣東東江流域後,成片聚居,地域寬廣,其範圍包括今河源、惠州、梅州等市大部分地區以及東莞、清遠、英德、曲江等小部地區。
在這樣 一個相對而言的廣闊地區內,客家人比例大,反其客為主,自然其生活習俗就不易被當地同化,反而同化了當地生活習俗,包括不少不同地區遷至此地的人的不同生 活習俗。因此,作為古中原特色的菜肴風味自然也保留下來。第二個原因是,就地理條件和物產而言,東江地區與客家人祖籍中原較為接近,兩者都屬內陸腹地,遠 離海邊,用以入饌的副食品都是家養禽畜和山間野味,海產品較少。客菜有“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的說法,因此,早已形成的菜肴特色乃得 以保留和延續,此外,還與東江封閉的交通環境有關,粵東屬山區,交通不便而少受外界影響,從而使客家菜在較長的時間裡自我成型,自我演變而自成一家。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類為主,水產品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講求酥軟香濃;注重火功,以燉、烤、煲、釀見長,尤以砂鍋菜聞名;造型古樸,鄉土 風貌明顯。現今保留於農家或飯店酒家的客家烹飪技藝,仍有許多奇妙的手工作法。如酒法:典型菜例是玫瑰酒雙鴿。其法是,將雙鴿宰淨,抹幹,覆攤於瓦缽內, 鴿下橫放竹筷兩根,使鴿身與缽底有一點距離,以暢熱力,取玫瑰酒一杯置於兩杯之間,然後整缽放入鐵鍋,加瓦盆作蓋,取中火燒鍋,鴿熟時杯中還存清酒半杯, 但其酒味已蕩然無存,只是鴿肉酒香撲鼻而已。此法僅見於客家菜譜,現時農家為更省時簡便,在此基礎上創出“三杯雞”作法,更是簡單奇妙:取一杯酒、一杯醬 油、一杯水,混置鍋內,鍋半腰用幾支竹筷支起宰好的整雞一隻,加蓋旺火燒半小時開鍋,即可食其甜香滑軟的美味雞肉。另外,現今客家烹飪技藝中,有許多做 法,溯本追源,極其古老,在現代菜譜中獨具特色,如東江肉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禮記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搗珍”其法是:“取牛、 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讀枚,脊側肉)。每物與牛若,捶反側之,去其餌(筋腱),熟出之,去其顫,揉其肉。”此法在南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稱為 “跳丸炙”,是因其彈性能跳而名。可見,客家菜系的“搗珍”技法,出自古人,來自中原。如此種種,都說明客家烹飪術作為民俗文化中的飲食文化,勘稱古意濃厚,是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煉出的智慧結晶。
客家飲食的特色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素、野、粗雜的傳統吃法。
(1)吃素。客家對吃素有兩種理解,一是不吃葷,二是沒油吃。不吃葷的“葷”指肉類或動物油,沒油吃的“油”兼指植物油和動物油。客家人吃素少數屬於主動行為,多數屬於被動行為,即艱苦的生活條件逼得你不想吃素也得吃素。
吃素是我國的一種文化傳統。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就是一個崇尚素食的代表人物。他很少吃葷,甚至很少吃植物油。陸遊寫過數十首詠歎素食是詩,他不僅認為“菘芥、稻梁”之類的飯菜好吃,而且還感到吃素可以養病健身,益壽延年。
想不到,客家人吃素正暗合力量科學道理。西方一些國家出項肉、蛋類食品被冷落,而以土豆為主的蔬菜和纖維豐富,特別是有防癌和避免動脈阻塞作用的食品,成為搶手貨。看來客家人因生活條件窘困造成的被動吃素的行為,倒是“因禍得福”了。
(2)吃野。先秦以來,我國人民便有“吃野”的文化傳統。這裡所說的“野”,住要指野菜、野果、野味。“野”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新鮮、無污染,這正是營養學家所提倡的。據說,我國野菜有300多種,不僅有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等,而且營養成分高於常見的蔬菜。野果的品種和營養成分也很豐富,如沙棘果的維生素C含量就比常見的水果高幾十倍甚至幾百倍,還有多種人體必須的元素,長期食用可以益壽延年。至於野味則更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客家居域多為南方的山區和林區,野菜、野果、野生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這都為客家人“吃野”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3)吃粗和吃雜。客家人向有吃粗和吃雜的文化傳統。以糧食而言,稻米是主食,其他包括番薯和芋都歸為雜糧之屬。過去沒有電,也沒有碾米機,把米脫殼加工成精米破費時力,因此吃糙米的現象十分普遍。在菜肴方面其實也不算粗,要說有點兒粗的話,似乎也是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即菜名不夠文學化,菜形不夠藝術化,菜料不夠“貴族化”,菜款不夠複雜化。“不夠”不等於沒有,只是“稍遜風騷”而已。客家人尤其喜歡吃內雜,即禽畜的內臟,即使是充滿腥氣,人們不屑一顧的牛的內臟,也不例外。而且由於烹調得法,甚至能做出各種各樣的美味佳餚,參加國家的名菜譜指列。吃粗吃雜,不挑食,不偏食,有益於平衡營養,有益於身體健康。
客家飲食的文化內蘊
1.客家飲食民俗古風濃厚。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飲食習俗,就會發現,不論是其烹飪技藝諸如“搗珍”、“酒”之類古法的繼承和演變,還是日常習俗中諸多禮儀禮規,都證明了客家人將古代中原文明一代代傳承下來,根基源遠流長;印證了客家民系歷盡滄桑,多次變遷的歷史。
2.奇巧的烹飪技術是客家人勤勞、聰慧的結晶。生活的動盪,環境的不斷變化,使客家人在與自然鬥爭中,磨練出了頑強的生存意志和創造美好生活的奮鬥精神。客家菜講究功與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於奇妙中窮其食物之美味。“民以食為天”,客家人注重烹飪之術,正是其生存觀的體現。
3.客家飲食習俗反映出濃厚的傳統文化觀念。其一儉樸好客。客家人平素飲食節儉,不事奢華,而待客則十分大方,講究“六碗八盆十樣”,菜肴實惠量足,盛器多用盆、缽、大碗,有古民遺風;其二尊老知禮。客家人設筵用八仙方桌,依輩份排座次,席間禮規繁多,吃雞以雞頭敬老,上座留空位於已故先祖,以示敬禮,席間小輩給長輩敬菜敬酒等等;其三追求吉祥。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雞,有“無雞不成筵”之說,既取“雞、吉”諧音,又取雞為掌管人間吉祥之鳥之意。過年吃“團圓飯”,元宵吃湯丸,都為取“團圓”的好兆頭。
4.客家飲食民俗中的養生保健意識尤為鮮明。客家菜用料講究鮮嫩,講究野生、家養、粗種;加工講究煮、煲、燉,講究粗刀大塊,不破壞食物營養與纖維;烹調講究原汁原味,不使過濃佐料,清淡可口,利於消化;膳食講安搭配,講究效用,多用藥材調理陰陽,清降補瀉,並根據時令增減食物品種。所有這些,都反映出客家人在千百年的生活實踐中,勤於探索養生之道,善於總結保健經驗,注重利用自然中潛藏的科學道理。
而梅州客家菜除了傳統的鹽焗雞、釀豆腐和梅菜扣肉等“老三篇”外,較具特色的要數遍佈各縣(市、區)的客家小吃。客家小吃是客家飲食的另一部分,是以前客家人逢年過節及做紅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東西,每種小吃幾乎都與農事季節有關,或者反映了一種習俗。如正月元宵節客家人吃湯丸,湯丸取“團圓”的好兆頭。客家人的主食是稻米,用糯米製作成的各式糕點我們稱之為粄。如發粄,把酵粉放入粄漿裡蒸,粄面隆起而分裂,意為“笑”,是發財致富的好徵兆;再如清明節用艾草做成的艾粄,也稱“清明粄”,顏色翠綠欲滴,聞起來清香撲鼻,滋味清甜香軟,實在是一道極富創意的小食。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