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滿族面具是滿族文化的稀世珍貴遺產,它不僅為民族學、民俗學、考古學、語言學、美術、戲劇等方面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啟示,並開啟了新的研究領域和方向,它也為旅遊和民間工藝美術提供了巨大的開發商機。
滿族薩滿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時使用。薩滿祭祀中,依照祭祀內容要求,類比成各種動物或神怪。由於怕被死者或神靈認出,薩滿要戴上面具,並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臉。身穿薩滿服,腰系腰鈴,左手抓鼓,右手執鼓鞭,在抬鼓和其他響器的配合下,邊敲神鼓,邊唱神歌,充滿神秘的色彩。
滿族面具以反映女神為主,其形成時間大約為原始母系社會的繁榮時期。滿族面具是薩滿教的活化石,其涉及歷史久遠,內涵豐富,神秘粗獷,色彩明快,稚美可掬。
面具作為一種純精神的萬能武器,等到原始先民的恐懼感、自卑感逐漸消失後,就漫漫演變成娛樂工具。滿族面具由莊重威嚴的薩滿祭奉逐漸轉為戲劇娛樂表演。
在清朝,宮廷和民間已廣為流傳著瑪虎戲。"瑪虎"為滿語,即假面舞,或稱面具舞。早年,面具多用草枇、獸革、龜蓋、貝殼製成。近世多用高麗紙、樺樹皮製成,再刻繪人、鳥、鬼怪臉面形象,或慈祥,或猙獰,千姿百態。
《清史稿》一百零一卷中記述:"乾隆八年,更名慶隆舞,內分大、小馬護為揚烈舞,是為武舞;大臣起舞上壽為喜起舞,是為文舞。"又載:"揚烈舞,用帶面具三十二人,衣黃畫布者伴,衣黑衣皮者伴。跳躍倒擲,像異獸。"文中所提"馬護"既"瑪虎",亦指假面。又具《愛輝十裡長江俗記》記述:瑪虎之愛耍者,並非只在清宮裡,滿族民間旺族和大的部落早在金代就有瑪虎戲。
大陸新娘婚姻介紹、越南新娘婚姻介紹;諮詢聯絡Line ID:@219aghzs
或點以下圖片來加我們的Line來諮詢聯絡參加大陸相親或越南相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