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結婚,早就是許多單身男性解決婚姻問題的方式,已經很多人透過相親方式娶大陸新娘找到伴侶,但仍然有不少人很排斥這種方式,認為這種傳統的婚俗文化已經很落伍!
傳統的婚俗文化,表面上看來是習慣成自然的事情;但細想一下,卻又能感覺到其中的精心設計。那應該是許多年裡的許多人,基於對人性和人情,理智而深刻地認識,而做的精心安排。現代人對考古很有熱情,我認為考古不僅僅是對地下文物的挖掘和復原,也包括對古人留下來的文章典籍的探究和追索,以及對古人設計的民俗文化的分析和思考。這其中,對傳統婚俗文化的探究,就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我的總體印象是:傳統婚俗文化的種種設計,包括婚前神秘文化、婚中過關文化和婚後禁錮文化,都緊緊圍繞著三點來展開,那就是讓結為夫妻的兩個人,難現、難見和難得。所有的婚俗,都在強化結婚者這三大心理,而這三個心理又緊扣人一個總的感覺,那就是珍視!也就是說,我們傳統婚俗文化現象的種種導向,最終像涓涓細流匯成大海一樣,匯成了結婚者對對方的極度珍愛心理;而這種心理,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婚姻的穩定性。換一個角度來想,我們對很難出現的東西,對很難看到的東西,對很難得到的東西,會加倍地珍惜,對人對事的道理是完全一樣的。
首先是難現。古人設計的婚俗文化中,讓女孩子呆在閨閣中,不抛頭露面:女孩子不能出來讀書,更沒有機會出來做工,這種"養在深閨人未知"的現象,就是我概括的"難現"。其結果,是會讓男女雙方都感到新鮮和好奇:女孩子不出門或是少出門,就很難見到家裡男人以外的男人,因此,也就會有對男人的神秘感;同時,男孩子很難看到家人之外的女人,也會對女性產生神秘感。這樣,就把人們的異性渴望推向了極致,然後,在這種婚俗文化精心打造的饑不擇食的男女心態下,讓性成熟的男女碰上任何一個異性,都會產生衝動感。這樣,就最大限度地保證了,不管與誰婚配,都有一種有了總比沒有強的感覺;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只要擁有一位異性就是美好的感覺。
其次是難見。父母長輩在孩子到了婚齡,甚至還未到婚齡的時候,就開始為孩子張羅配偶了。但是,選的是誰,對方長什麼樣,又有意不讓擇偶當事人看到。也就是說,讓結婚的男女,在婚前看不到對方,看不到就會有美好的想像,看不到就會有強烈地渴望。這種難見,一方面加重了結婚者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由於不認識,不知道相貌模樣和性格脾氣,也就無所謂喜歡還是不喜歡了。這種父母包辦的結果,可以讓每個男女在父母的安排下婚配成功,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婚配生育的目的。此外,由於女方是男方父母看中的樣子,女方更有可能與男方家族產生融合;相對于女方和男方的感情關係來說,傳統婚俗更強化了女方被男方家族接受的可能性。
最後是難得。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有關珍愛的感受。一件東西隨處可見,又很容易得到的話,不會有人太在意,更不會有珍愛心理了;而一件東西好不容易才得到了,人們則會加倍地珍惜。東西本身的貴重與否,當然也是珍惜的一個因素了;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們得到東西的難易程度,直接影響到人們對東西的珍愛程度。古人在設計婚俗的時候,就準確地把握了人們的這種心理。
在傳統婚俗中,古人設計了很多讓男方難得女方的情節。比如,婚前的說媒,請媒人去說是一難,給媒人下說媒禮也是一難,這還僅僅是開始。說成了,就要拿出財禮給女方下聘。在那個物質財富並不豐盛的時代裡,不管是使錢還是給物,對一般人家來說,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下聘之後,就是婚禮的大操大辦了。不管是結婚本身家裡要做的新房佈置,以及婚慶禮儀花銷,還是找一幫人去女家迎親,請一大幫人來家裡大吃大喝,整個婚禮辦下來,怕是一般人家拼盡全力才能勉強為之。而有些人家,就要用節衣縮食或是舉債度日的辦法,來完成這人生的壯舉了。
過了這幾道難關,男方終於把女方迎娶到家裡之後,男方就會產生終於辦完了終身大事的想法;同時,男方會對他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甚至傾家蕩產迎娶進家門的女人,產生太難得了的心理,男方會覺得:這輩子能娶一個媳婦進家門,太不容易了!這個高難過程給男方留下的刻骨銘心的印象,讓他一方面加倍地珍愛自己的妻子;另一方面,也讓他很難產生停妻再娶的想法。從而在客觀上保證了婚姻的穩定性。
我們的婚俗文化並沒有僅僅地停留在結婚之前的難現、難見和難得上面。它一方面強化著男人娶女人進家門的種種困難,種種新鮮感和種種渴望感,讓男人覺得娶個媳婦進來真不容易;另一方面,它又設計了在好容易打開婚姻前門的同時,嚴格堵住了婚姻後門的做法。比如,婚俗規定,只有在極少數的情況下,男方才能休妻;還用嚴格的道德評價來譴責男人移情別戀、拋妻別子、背叛家庭和婚姻的行為。這前難後堵的巧妙設計,讓婚姻在締結了之後,成了牢不可破的堡壘,從而最大限度地穩定了婚姻家庭,同時也穩住了人。一個那個時代所要求的高度穩定的家庭模式,就這樣被精心地打造完成了!
現代人在看待民俗民風的時候,有時會缺少一種整體的把握和分析,有時過於隨意地對一個完整的民俗進行幼稚地取捨。其中對傳統婚俗的取捨,在我看來就顯得很不平衡。
現在的男女不再難現了,而是打小起,就很容易看到家之外的異性;有時甚至把兩性之間的距離降為了零。在擁擠的城市公交上,我們很容易看到衣著單薄又被擠得貼在了一起的男男女女們,不但異性不難現了,而且早早地貼了身;傳統婚俗中所設計的那種異性神秘感,被徹底地打破了。沒有了異性神秘,也就自然降低了異性渴望;使越來越開放的都市人,對異性的渴求度大大地降低了,以至於早已過了性成熟的年齡,已經三四十歲了,還不緊不慢地不想結婚。
而傳統婚俗中的難見,更是在現代變成了常見。男女過早地嘗到了禁果,也就不再對結婚抱有憧憬和渴望了。早早同居了的男女,或是有了太多婚前性體驗的男女會想了:結婚也不過如此。已經吃過了的東西,甚至已經吃夠了的東西,還有多少嚮往呢?婚姻的誘人,在人們的隨意下蕩然無存。
難得就更談不上了。沒有了傳統婚俗文化的規範和束縛,許多女人不再讓男人感到難得了,而且還會心急火燎地、迫不及待地、、欲罷不能地、要死要活地纏上男人,讓有些男人感到的不是難得而是難棄。這種狀態下的男人,會去珍愛不顧一切送上來的女人嗎?
也就是說,現代的婚姻文化,幾乎揚棄了所有傳統婚俗文化中為婚姻所做的種種精心設計和精緻鋪墊,只保留了婚姻這最終的目的。就像是在花園中,把所有的花草都鏟掉了,只孤零零地留下了一棵樹;沒有了渲染、沒有了烘托,這樣的園子,還能有多少風景、多少味道呢?也因此,現代人越來越不看好婚姻了。
另一方面,對已經進了婚門的人,現代婚姻文化也沒有採取堵住後門的辦法,而是在進門不難的情況下,又打開了後門,人們進進出出的,也因此變得越來越隨意,越來越不當回事了。在這種婚姻表現下,大齡未婚者越來越多,離婚率越來越高,也就不足為奇了。
指出傳統的婚俗文化與現代的婚姻認識之間的巨大差別,並非是想對已經逝去了的傳統婚俗文化,做出呼喚和挽留,也不是想對現代人的婚姻觀念進行修正和指責。我的著眼點,在於提醒人們注意傳統婚俗文化與婚姻形式的平衡性。對於傳統文化,我們最好不要急著去改變一些好像是不合理的東西,我們更需要做的是:考慮好了改掉什麼的同時,還能留下什麼?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