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上三代即本房派最親近的祖公。與上舉“祖公”相比,血緣更近一些。
床頭伯公雖沒有神位牌,但俗民謂,該神就在每間寢室眠床的下方,放枕頭的一邊。
門神。既有大門神,也有小門神或房間門神。
天神。在祠屋大門口的照牆上立“天官賜福”碑。民間“拜天神”多在露天舉行,比如圍龍屋的大門口或家居門口、庭院天井,或擺設供桌,或撮土焚香。但也有人逢“天神生日” (正月初九)到宮觀壇廟參加燒香或“祭天”儀式。俗民認為天神是沒有塑像的,人們拜天神用紅紙或紅木牌寫上神牌供奉。鄉俗從年頭到年終,都有拜天神的活動。從除夕子夜即開始敬天神;正月初九是“天神生日”,正月十五“祈天神”,正月二十是“天穿日”。十月十五要“還天神”,即還願,感謝天神一年來庇佑老少平安。
灶君。在各家戶廚房爐灶旁邊。
井神。即熾昌堂內之水井井神。
仙人叔婆神位。被安奉在熾昌堂青龍片外牆上,上書“仙人淑(疑為叔)婆之神位”。族人說,“仙人叔婆是黃家的福神”,是專門保佑出門的,保佑行船騎馬的。族人有出南洋、外出做工或求學等,出門時都要備香燭向“仙人叔婆”行香。外出回來也要行香,感謝保佑。
彌陀伯公。被安奉於熾昌堂大門前水塘右邊即白虎片的塘坎上。這裡是族人下水塘挑水的入口處。因該處曾有小孩不慎溺水,特安奉“南無阿彌陀伯公”庇護。
圳唇伯公。位於熾昌堂前東南方約百米處。那裡有一條水圳,圳唇有一小壇,這就是黃姓人的水打伯公壇。族人特別強調,過年過節點香,順序都一樣,最後一支香就插到圳唇伯公處。
以上是一座圍龍屋內外諸俗神的大略分佈。從田野考察,各個宗族甚松源王氏宗祠大門的門神至各個房派所奉俗神亦不盡一致,值得關注的主要神祀還有本宅之神。在梅縣鬆口梁氏宗族下樑村有容堂神龕下放著一塊大神牌,上書本宅之神有5個:本宅司戶之神位、本宅司灶之神位、本宅司土之神位、本宅司門之神位、本宅司井之神位。
觀音崇信在嶺南地區是個很普遍的現象,但在民宅宗祠內專奉血緣性祖宗神靈的神聖空間,同時專建觀音壇或廟祀觀音菩薩,則是梅縣圍龍屋民間信仰有別於其他地方的最大特點。如梅縣松源蔡氏宗祠,鬆口下店“世德堂”李姓大圍屋、太和裡的謝屋“榮祿第”、下樑之梁姓“有容堂”、中梁之梁姓“尚揚公祠”、丙村仁厚溫公祠、大塘溫姓之大溫屋“太史第”、梅城張姓留餘堂等客家聚落建築群內,其血緣性的祖宗神與其他非血緣性的俗神都按等級被供奉在祖堂。民間不但將觀音菩薩請進祠堂,而且還為之建立一個比祖宗神堂更大的神堂。俗民稱民宅內專供觀音等神明的閣樓為觀音棚。如梅縣鬆口百壽樓二樓中廳中有一個觀音堂,所奉諸神:地母娘娘之神位、法宏三叔祖梁公之神位、仙師老爺之神位、觀音菩薩之神位、關帝老爺之神位、玉皇大帝之神位、尊經老爺之神位。又如仁壽樓的三樓中廳為觀音棚,神龕緊靠正面祖宗牆,龕上供奉觀音菩薩等。族人介紹,仁壽樓的觀音棚,其作用幾可代行社區的大廟之責。平時祈福,俗民大都到附近的五顯宮上香祈願,但如果向神明燒香得極桔允准,也可到仁壽樓觀音棚舉行儀式。凡有神誕節日,俗民就到此聚會。族中有專門的觀音會,農曆二月十九為觀音生日,是時會眾備辦齋盤、水果等敬神,儀式結束後就在該棚起爐子等聚餐。參加者不分男女,舊時主要為本屋俗民,近年來也有其他各屋如附近的邱、陳姓俗民參加。再如石柱堂 觀音棚,面積相當於兩間平房,構式如一座神廟。族人除了觀音誕以外,初一、十五都要到棚祭拜。為使這一活動組織化,族人還將一年的時間按各房分配到戶,每家侍奉一至兩天。
梅州的客家人仍然沿習客家傳統敬天尊神、崇敬祖先的傳統;梅州的客家女性更是保有客家傳統的勤簡持家精神;所以若有意娶大陸新娘,梅州的梅州新娘、客家新娘就值得考慮。
文章留言